HJC黄金城登录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熊振君 赵鹏皓 韩其昌)2023年4月8日至5月7日,HJC黄金城登录教育学专业2020级选择自主实习的本科生在不同地区完成了新阶段的实习,熊淳副教授随队指导。尽管同学们的学科、学段都有所不同,但是大家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都取得了共同的进步。本期简报选登三位同学的实习心得体会。
终日而行,突破理论“舒适圈”
熊振君
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经过这段时间在均川中心学校任教初二历史的实习,我要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行也。”
上了三年大学,我发现高校是做研究的象牙塔,是一座“理念”的大熔炉,这里的同学可能会成长为思想的巨人,但也可能退化为行动的矮子。就我个人的学习经历而言,我曾东拼西凑生产一份观点,但这份东拼西凑的杂烩总是让我感觉不知所云,更不必说其他读者了。而这次实习则迫使我跳出语言表达的牢笼,把全身心都扔进“学生堆”里锻炼实践能力。
我一直以来都有点内向,但是既然站上了讲台,我就要克服这一点。为了讲好一节课,我反复试讲、不断练习,细心观察资深教师授课时的语气、神态、动作,遇到难题时积极请教、认真记录指导教师传授的教学经验,这些是我想在“应然”层面所做的努力。可是,学习毕竟是学生的事。为了了解同学们的需求,我试着融入学生,揣摩孩子们不同的需要。渐渐地,我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我教的不同班级,也适合我自己的若干种讲课方式。
所以理论和实践的鸿沟究竟在哪里?我想,鸿沟在于理论无法在实践中直接“适己”“适时”“适实”,而做到这三点需要教师的揣摩。无论是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还是分析学生学情,到了学校,进了班级,听了真课,我甚至一度感受到理论的苍白无力。高深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首先,教师要思考如何让理论适合自己,理论是工具不是枷锁,要用会、用活。实习第一周,我根据教学任务,花费大量时间制作了许多PPT,希望以图文声色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但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不仅不会起到我想要的效果,还可能有了副作用。PPT的内容严重赘余,页面刷刷而过,学生究竟有没有抓住关键知识我完全不得而知。和我相比,指导教师最大的有点就是讲课重点突出。我的指导老师导入时已经初步建构起知识框架。在讲课过程中,老师反复强调关键知识点,加深同学们的印象,同时还设法让高难度内容变得深入浅出。我在讲课时拓展了一些知识,却让学生的心思想入非非,还让学生没抓住重点。这些让我意识到,所有“形式”都服务于教育本身,学生的真实收获有多少,形式就有多少效用。
初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弥漫着“雾气”。许多同学一股脑地扎进书堆里,缺乏跳出教材构建知识体系的意识。他们头脑中的知识是零碎的,就像是他们只看得见脚下的路,却看不清四周和远方。所以,我试图帮助孩子们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在上课时会有意串联新旧知识。有些同学在学历史时喜欢钻牛角尖,拗在某个时间点的历史知识上,造成整个知识体系变成一团浆糊,我也会耐心地开导他们。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也找到了些许当年我的影子。众所周知,初中阶段是孩子们青春期最不稳定的时期。我也时常听到办公室里其他教师讨论如何应对学生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我也是从学生过来的,我觉得我有责任做学生的倾听者和知心朋友。这种倾听,不是师尊生卑的命令式汇报,而是教师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这段时间,也有学生愿意向我吐露心事。我在为同学们给我的信任感到惊喜之余,也会和他们站在一起,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我想,这就是在为学生生产幸福。
此外,我碰巧赶上了学校组织的春季运动会,我做了计数员的工作。看着孩子们在我熟悉的绿茵场上跑呀跳呀,我感受到了最深刻的治愈。
缘自“十三”
赵鹏皓
六年前的砚山县民族中学2014级13班迎来了第一位实习老师兼班主任曾经的学生,六年后的2020级13班也迎来了第一位实习老师兼该班主任2014级的学生。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不再坐在座位上听实习老师自我介绍,而是站上了讲台为在座的同学进行自我介绍。两个“13班”结下了一段跨越时空的情缘。
走近学生,走进学生
在我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校外指导老师给我的第一个要求与建议便是要“走近并且融入学生群体”。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要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只知道我所能做的仅有多花费一些时间和学生们待在一起。于是,一开始,不论指导老师是否要求,我都尽可能早上先于学生们到校并站在教室里,下午也尽可能在学生最后一节课结束二十分钟后至晚自习这段期间和学生待在一起。在课后和学生们待在一起的时间中,学生们或许会出于对大学生活的好奇等各种原因来主动和我交谈,我也会有意和学生展开一些话题,“走近学生”竟如此迈出了第一步。
“走近学生”逐渐从目标成为了现实,“走近学生”也慢慢变成了“走进学生”。虽然我实习的学科是英语,但有学生竟想要和我讨论哲学问题,开始有学生和我讨论数学问题,还开始有学生拿着道德与法治的考试题目询问我的见解……随着我和学生们的交流逐渐增多,我们彼此之间也建立了信任。他们会在我面前谈论其他同学的“感情生活”,会拜托我帮他们带早餐,会告诉我哪些同学又私下发生了矛盾……在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真的融入了学生,不仅成为了他们的老师,也成为了他们的朋友。
随着实习即将迎来尾声,学生们在5月6日秘密地为我筹备了一个“欢送会”以作为惊喜。在欢送会上,不断有学生一脸不舍地询问我什么时候离开。凝望着整个班级中孩子们脸庞,我不胜感激,更多的是感动——这是我“融入学生”最好的证明,也是我做老师的最大快乐。
学会教学,研讨教学
好老师的主业是专研教学。在第一次上课之后,我向指导老师询问其对我的课堂评价,老师以高度赞扬的方式对我进行了鼓励,“第一次上课就表现得像老教师一样炉火纯青了。”我知道第一次授课存在许多不足,但老师这句鼓励的话,让我对接下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并在之后的各次教学中不断改进与不断提高。
在之后听课过程中,我逐渐养成了一边听课一边思考“如果是我上这堂课的话我应该如何上”的习惯。每次听课,我都会认真观察,记录教师的教态、学生的反应情况以及教学环节的组成。除此之外,我还参加英语备课组、学校、县教体局组织的各类教学研讨活动,不断地思考教学环节中的优点与不足。数十次的授课经历,使我逐渐形成了我自己的教学风格。
我和指导老师之间达成了默契。出于对我的信任,指导老师每周基本上都会将下午的课与部分晚课交由我来负责。同时如果指导教师临时有事不能进行教学,也会直接让我来代课。如此,通过不断的备课、上课,我在实习期间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对教学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琐事处理,多彩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不仅局限于日常教学,作为班主任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为学生的全人发展提供帮助。每日处理学生出现的各种特殊情况,每次考试前和结束后为学生制定考试目标,每次放假前、收假后反复向学生叮咛各种注意事项……担任班主任工作,坐在办公桌前,不是在准备教学相关事宜,便是在处理班级建设的“琐事”——这样的实习生活劳累而充实,但我感到满满的都是收获。
除班主任负责各项事务外,实习过程中的各种工作与活动也让我受益良多。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加中考誓师大会,我看到了学生们脸上洋溢的自信与阳光;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参与中考部分科目监考,我为老师们的细心与认真而由衷感到钦佩;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负责组织学校活动,我为学生们的笑容和幸福而快乐……
在六年前的13班教室里,我坐在椅子上认真地听我的第一位实习老师为我们授课;六年后的13班教室里,我第一次作为实习老师站上了讲台为同学们一次次授课。相隔六年的两个13班之间的缘分如此产生,我也将继续像曾经的实习老师一般努力在剩下的实习期间里尽我所能促进学生们的成长与发展。
同龄人·最美劳动者
韩其昌
在知乎上搜索“中职生”,铺天盖地的负面言论会映入眼帘。可是,“中职生”真的那么不堪吗?我们也只是大三的本科生,中职生比我们小不了多少。为了一探究竟,我选择了一所开设了高中班的职高——武汉燃气热力学校开展教育实习。
我的任教科目是高中班的英语。这类设有高考班的职校,班内同学多为艺术生。一方面艺术课程压力繁重,另一方面又要学习文化课。由于我教高二年级,我的大部分任务是帮助孩子们复习。考虑到大家的基础相对薄弱,我讲得尽可能放慢速度、降低难度。毕竟,多拿一分是一分,对于英语这种科目,迅速提高成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孩子们已经尽力在学了。他们没有选择放弃,他们仍然会按时上早读、背单词——看见下课时班里趴倒的学生,我不禁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大家都在努力。
我刚进校的时候有一次考试。今年武汉天气多变,那时候大家的棉衣还没完全脱掉。这次考试的主要目的是阶段性检测。由于当时刚进校,我并没有参与阅卷,也没有仔细了解成绩,但大概来看,高中班的孩子在文化课上已经十分突出了,但是客观上也不容乐观。我的大部分授课内容都是作业、习题等“老课”,但“老课”照样能讲出新东西。一篇讲度假经历的完形填空可以怎么讲?统计正确率、讲完错题之后,我会让同学们回到语篇,把握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完形填空常常需要某种“语感”,尽管这个提法不完全科学,但是去年在辅修课上学习英语学科教学论时是提到过的。大量阅读,着实可以熟能生巧。所以,我会把大家错的多的篇章阅读当作一篇课文呈现给大家,用丰富多彩的延伸知识鼓励大家多做题、多阅读。我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就英语题目而言,多做题,本身就是一个开阔眼界的过程。不仅是积累做题的经验,那些选自外国名媒大报上的的篇章,个个都很地道,语言风格自然,内容也十分有趣,何乐而不为?不知道我这么说是否真的会有效果。
那么职高班的同学们呢?他们的生存处境又怎样呢?一次雨天下班,我看到几个同学一坐上五号线地铁,就开始掏出手机“鏖战一番”。我看大家玩得开心,没有“打扰”他们,只是在思考——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当然我并不知道他们平时在校怎样,我不认识他们)。当时我刚进校,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行为也坐实了我对职高生的刻板印象。可是,没有天生的粪土和朽木,只有别人认为的粪土和朽木。后来,当我观摩了大家的技能大赛后,我发现了他们的闪光点——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赛场之外,同样有很多同学努力学习自己的专业课,甚至是文化课,希望通过技能高考等途径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教职高班,我更多地只是一名旁观者。看着这些比我小不了多少的努力的孩子,我也在想那天在地铁上碰到的孩子——着实是这样,职高班里面两极分化十分严重,有人想学,有人不想学。我想,这不是一个教育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假如我们能够少些偏见,用一双看待正常学生的明眼看待职高的孩子们,会不会少些进入职校大门就自甘堕落的孩子呢?这些比我们小不多的孩子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大厦、造出了一台台精密仪器时,他们本来可以成为优秀的大国工匠,却被社会的偏见扼杀在就业大军中。他们有一双灵巧的双手,却被社会加上一副“他们不行”的有色眼镜,这显然既不道德也不科学。
这次实习给了我锻炼英语教学水平的机会。但经历这次实习我最有收获的一点是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点:和职校生相处才能发现:“职校生”这三个字,值得所有人致敬。他们是未来的最美劳动者。
图文记者:熊振君、赵鹏皓等
网站编辑:王海榕
审读人:田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