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登录融媒体中心(通讯员 付嘉伟)2023年5月22日上午,由天津师范大学教授、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高校学科领军人才李洪修教授为我院学子带来的《重拾知识与价值--课程思政的知识社会学机理与实现路径》专题讲座于田家炳楼601室顺利举行。讲座由姚林群副教授主持,白颖颖博士等与我院学生参加了此次讲座。
李洪修教授指出,在“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培根铸魂价值愈发凸显。课程知识的社会性作为课程具备思政功能的重要前提,厘清课程思政的知识社会学机理有助于全面推进“大思政”格局建设。李洪修教授指出知识社会学为课程思政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为了破解课程思政在知识教学中碎片化、形式化等系列问题,需厘清课程思政在课程知识的生成、选择、组织及传递过程中如何共在共融的问题。根据知识的价值负载性与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知识社会学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分析路径。关于知识的价值负载性,课程知识是对人类公共知识的选择,被视为具有价值负载的传播中介,其背后所隐含的意识与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得以实践与传递。关于知识的社会建构性,知识作为对现实社会“观念的凝聚”,所蕴涵的价值信仰、思想观念与社会情境、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
随后,李洪修教授根据伯恩斯坦三种不同场域的知识表达介绍了课程思政在知识社会学视域下的内在机理。“生产场域”是生成合法性知识的主要场所,包含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或体现特定时期意识、观念的场所。具有公共价值的合法性知识透过与社会价值观念、集体信仰的联系与互动,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较为稳定的价值倾向、伦理风尚和道德信仰。“再脉络化场域”主要通过对符合公共价值的知识进行组织与设计,完成对学校课程知识的选择、编制与审查,形成一个与知识学习与道德信仰相关联的、并与真实世界相对应的文本参照系统,最终将价值目标融入课程知识范畴。“再生产”强调“课程即实践”,强调受教育者通过社会事实进行积极理解和意义建构。课程知识的传递基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的一般逻辑,并通过“教学这一沟通(社会交往)、合作、对话的活动”,与社会情境中的道德追求相联系。
最后,李洪修教授就知识社会学视域下课程思政的如何实现提出具体建议。第一,尊重课程知识的属性,把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生路径。转变对于课程知识的客观中立、价值中立及道德中立等看法,正视课程知识的价值负载性,将有价值的知识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之中来。第二,关注不同形态的课程知识,探索课程思政与社会境域的双向互动。关注“静态”的知识文本向“动态”的社会场域的还原,以及“动态”的社会境域对“静态”知识文本的建构与更新。第三,增强不同类型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系统推进“大思政”格局。横向来看,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关注不同类型的课程知识深层的价值联系;从纵向来看,课程思政的实现还应关注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设计。第四,转变教师课程角色,实现课程思政的再生产。教师不但要成为课程知识的能动者,还要熟悉再生产场域中教学的规则与方法,以动态、综合、适应化的知识统整结构应对社会外部的变化与发展,进而形成整体化的育人效应。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李洪修教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做出了回应,解答了许多长久以来关于课程知识以及课程思政的困惑与问题,使在座学子茅塞顿开。最后,姚林群副教授代表HJC黄金城登录衷心感谢李洪修教授亲临指导,李教授的讲座内容充实、条理清晰、意蕴深刻,为华师HJC黄金城登录的老师和学子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图文记者:付嘉伟
网站编辑:陈柯帆
审读人:雷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