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登录融媒体中心讯(通讯员 谢涵) 2023年5月25日上午,2022级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在田家炳教育书院513A举行了2022-2023学年第一次读书分享会,主题为“与书为友,悦读人生”,分会负责人谢涵同学主持活动,魏晓薇、王菁和谢涵三位同学进行读书分享。
魏晓薇同学结合赵林的《西方文化概论》作分享,对该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作者认为,当今大学日益受到功利化和实用化的影响,如何在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怀,是中国大学的管理者和为师者的重要任务。而这一任务应主要依靠哲学、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在大学中开设通识课程得以实现,西方文化概论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课程。
该书将西方文化分为三个部分,即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西方近现代文化。第一部分解释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精神轨迹;第二部分侧重于探讨基督教与西方文化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联系;第三部分从三大文化运动入手,展示了西方近代国家主义和科学理性的勃兴历程,对西方近现代社会的各种重要思潮和文化运动的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俯瞰。
王菁同学结合卡勒德·胡赛尼的《灿烂千阳》作分享,对该书的创作背景及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该小说以20世纪70年代的阿富汗战乱为背景,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相依相扶抵抗苦难生活、不断追求希望与梦想的感人故事。书中的主角玛丽雅姆是一个命运多舛又坚韧顽强的女性,作为私生女自小被亲生父亲遗弃,少女时期被迫嫁给老鳏夫拉希德,长期遭受家暴折磨。在命运的捉弄下,玛丽雅姆无奈与邻居家因战争成为孤女的莱拉成为家人、共侍一夫。两个悲苦的女人在长期相处中由敌对到结盟,彼此依靠慰藉,共同抵御生活的艰辛和丈夫的残暴。在莱拉的青梅竹马塔里克出现、莱拉将被拉希德置于死地之际,为保护莱拉,玛雅姆丽毅然一锹结束了拉希德的生命,以自己的死刑换取了莱拉的新生。战争结束后,莱拉怀着与玛利雅姆的亡灵在一起的心愿,带着孩子回到喀布尔,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实际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历史,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在战争面前,人是渺小的、脆弱的,但也是坚韧的、强大的。正如书中那句“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尽管身处漫长绝望的黑夜,但女性们仍心怀善良和希望,坚强地与苦难作斗争,努力追寻光明和灿烂,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从书中回到现实,战争并未离我们远去,部分国家仍在局部战争中苦苦挣扎。硝烟弥漫、满地难民的悲惨景象,正如近代史上水深火热的中国旧社会。阅读本书,能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并非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而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作为新时代的女大学生,我们唯有珍惜时代和国家赋予的大好机遇,展现巾帼风采,贡献女性力量,方能不辱使命、不负韶华!
谢涵同学结合罗纳德·巴尼特的《高等教育理念》作分享,对该书结构进行梳理,全书共分为五大部分,主要内容围绕自由高等教育的本质、公理基础、关键概念及重建策略展开,对应阐释了高等教育的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巴尼特先生认为,重建和实施自由高等教育理念,关键在于明晰高等教育理念蕴含着保证思想自由的解放思想。然而这种解放思想的认识论和社会学基础均受到削弱,故其从文化、理性、研究和学术自由四个关键概念入手,提出回归自由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建议。只有通过学生批判性的自我反思、开放性学习、学科交叉、在课程领域融入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才能重建自由高等教育理念,进而实现高等教育的解放承诺。
本书的特色在于研究视角的突破与研究内容的创新,前者体现为将社会理论、科学哲学、批评理论、教育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等理论学说融于一体,提供了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路径;后者体现为建构了“高等教育自由解放观”,使高等教育理念的探讨重心由“大学”回归“高等教育自身”,实现了教育的“本体论转向”,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谢涵同学还就如何处理高等教育理念与现实社会、教学与研究、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图文记者:谢涵
网站编辑:喻临风
审核:张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