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C黄金城登录
当前位置 : 首页 > 校友天地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
蒋红斌:“德育”良人,一路生花
  •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 发表日期:2022-11-10
  • 阅读次数:
  • 作者:熊振君
  • 编辑:黄韵晨



人物简介:蒋红斌,女,1969年生,湖南双峰人,我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兼职教授,湖南省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骨干成员,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实践教学团队主要成员,国家精品课程《课程设计与评价》主讲教师,湖南省精品课程《教育学》主讲教师。共主持、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专著1部,参与撰写多部,在《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时光冉冉,今昔之感是刻度


蒋红斌与桂子山的两段缘分,开始于本科,再续于博士。1987年蒋红斌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读本科,1991年毕业,2007年又再次回到华中师范大学攻读博士。两段求学经历使得桂子山于蒋红斌而言有了家一样的感觉,即使时隔20年后再回到母校,这种感觉也依然如新。

大学老师对蒋红斌的人格秉性、学识修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提到让自己印象深刻的老师时,蒋红斌直言:“我的教育学启蒙前辈扈中平老师,亦师亦父的郭文安老师、董泽芳老师,还有博导杜时忠老师,都是学识渊博又关心学生的师者楷模,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予了我非常大的帮助。”

如果说老师是摆渡人,书籍就是蒋红斌乘风破浪的船只。在蒋红斌求学的时代,网络通讯还没有现在这样发达,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渠道除了课堂就是图书馆。对知识的渴望和热爱,让蒋红斌成为了图书馆的常客。谈到当时借阅的书籍,蒋红斌说:“我阅读的书没有一个固定的类别,专业书,世界名著,散文,诗歌,都会有所涉猎。”书籍的陶冶,知识的力量,不仅厚实了蒋红斌的专业能力,更使她涵养出了一种博大的人文情怀,也为她后来的教育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生生不息,静水流深是厚度


在对职业和人生道路的规划上,因本科毕业时国家分配工作,当时的蒋红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规划。毕业后,她便被分到了娄底师专(今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后来又调到怀化师专(今怀化学院)。

蒋红斌真正的职业规划开始于攻读硕士之后。“那时形势有了变化。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知识就是底气,人才就是宝藏。”在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号召下,1998年蒋红斌进入湖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也是在这期间,蒋红斌确认了自己的学术研究方向,开始关注教育教学的道德性问题。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蒋红斌又一次走上讲台,继续教师工作,但她心中对更高学术水平的追求并没有结束。2007年,为了克服在工作中产生的倦怠心理,已经38岁的她再次暂时放下教师身份,以学生的身份回到华师攻读博士。回忆起这个重大的人生选择,蒋红斌说:“要说为什么这个年龄还要读博,我觉得是因为那时自己打心底里觉得需要补充知识和能量了。”在桂子山读博的三年,对蒋红斌来说是厚积薄发的三年。2010年,蒋红斌博士毕业,并于2012年获得教授职称。


弦歌不辍,德教双馨是高度


在学术研究的志趣上,蒋红斌以“德育原理”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使自己的研究都围绕着教育教学的道德性这一中心展开。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她就曾对“教育暴力”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表了诸如《“精神暴力”:教育的道德性批判》、《从压制走向引导:教育暴力的消解路径》等多篇相关论文,出版了相关专著《教育暴力的澄明与消解》。

接触“教育暴力”的契机来自一次师门研讨。“当时正讲到一个相关的事例,我突然就灵光一现,决定把它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这一大胆的选择和蒋红斌的个人性格有很强烈的相关性。“我觉得我是一个内心很柔软的人,我认为教育应该是一个善的事业,所以我无法想象和相信老师会对学生进行施暴。”激荡于内心的疑惑,与师者的善之本性相碰撞,蒋红斌很快就翻涌起求知求实的欲望。

在确认选题方向后,蒋红斌深入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搜集了2000多个案例。“研究过程伴随着痛苦,个别案例对我来说是一种心理折磨和挑战。”对一些暴力现象的近距离感受,让蒋红斌受到了极大的触动。“非常庆幸,现在我们的教育在这些方面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以生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有效地指导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

在学术研究工作以外,蒋红斌还曾协助承办、参与了多次全国德育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她坚守在师德建设的领域,多次以“教师职业道德”为主题为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进行讲座与培训,通过以身示范、上课、培训、学术探讨等多种渠道身体力行的将优良的师德宣扬开来。


春风化雨,桃李满城是温度


将德育作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蒋红斌自身也是一名富有灵魂与热情的教师。秉持德育的准则,蒋红斌身体力行地贯彻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精神内核,将“身教重于言传”的理念追求付诸教学实践中。

在日常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蒋红斌发现学生的成长历程不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孤军奋战,教师应该承担起主导者和倾听者的责任,做学生前行的踏板,向上的扶手。“有一次上课时,我看着学生的眼睛,忽然就想到,他们的家长希望孩子能遇到什么样的老师呢?”教学相长,三省吾身。实践、反思、改变、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在不断的共情和代入过程中,蒋红斌越发接近教育的内核与本质,养成了宏大又细腻的教育气象。

做学生的师长、朋友、父母,是蒋红斌对教师身份的理解。2015年的春节,寒风凛凛。正值阖家团圆之际,一个学生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提前抵达了湖南师范大学张公岭校区。因为没到开学时间,加上是非本部校区,食堂还未燃起炊火,宿舍依然断水断电。许是离家远行的酸楚与举目无人的孤独打了个照面,女孩在社交平台发了一条说说,自嘲似地陈述自己的境遇。看到这条信息的蒋红斌,随即与女孩取得了联系,询问她是否愿意来自己家小住。“我当时就觉得,谁家的闺女不是宝贝呢,天寒地冻的,一个姑娘家,也没人照顾。恰好我女儿也去上学了,我就收拾收拾把她的房间给腾出来了。”

经师易得,人师难遇。师道与师魂,育生与育人,厚积的学识和一腔的热血,严谨的学风和温和的秉性,是蒋红斌真实的写照。谈到自己的人生智慧,蒋红斌说:“只要我们怀抱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就算生活给了我们苦痛折磨,我们还是会觉得幸福更多。”话语如其人,温柔而坚韧。



原始来源:被采访人(蒋红斌)口述

参考资料: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网站

(已经校友本人审阅)


图文记者:熊振君

网站编辑:黄韵晨

审读人:黄玉新



Copyright © HJC黄金城登录 - hjc888黄金城中国官方网站 地址:武汉市珞喻路152号。电话: (027) 6786 8256 传真: (027) 6786 5715 邮编:430079